星期日, 9月 24, 2006

「你要幸福還是快樂?」原文

反論連結


深夜一點多接到朋友從台北打來的電話訴說著自己生命中一段難忘懷的事故事 ...
===============================

那一天,是她和他相識滿七週年的日子...
七年前,她和男友分手,在傷心欲決的同時,決心一人赴美留學。
由於父母親工作繁忙,在她離開台灣的那天早上,無人來替她送行,於是一人便坐在候機室裡哭了起來。
不久,一位小男孩來到她面前遞給了她一條手帕...
「那哥哥要我給妳的,他要我來告訴姐姐別哭!」
小男孩手指了指了指坐在她前幾排那一位對著她,看來幾分削瘦的男孩...這是他們的初識。
到了美國,開學後幾週,有一天她在放學的路上給人叫住了...,回頭才知是一位東方男孩,原來,他就是
那天在中正機場傳手帕給她的他-是位日本華僑,家住大阪,在學校,算起來該是她學長。
由於她在美國沒有一位中國朋友,所以一切生活大都由他照應,因此,他們從而相識、因而相戀,沒有其
它因素,只是習慣使然。
若問她是否愛他?她只能回答:她離不開他;對於『愛』的定義,實在讓她難以釐清。
她愛他嗎?這問題直到另一個他出現,才開始重視並認真地去思考。
那人叫阿莫,一個從樹上掉下來冒失的傢伙...那天下午,一人坐在廣場前的樹下唸書---專心且投入;
但是,在此時一個男人卻重重的摔在她身上!
然而,這幾秒鐘內所發生的事,如同阿莫的出現般, 唐突地改變了她的生活,讓人措手不及!
喜歡在樹上睡午覺,這是阿莫的習慣,因為那使他覺得離天空近些;而喜歡在樹下唸書,是她的習慣,因
為樹下的微風及清新的草地,使她心靈感到舒暢;他們都是喜歡貼近自然的,所以上天安排這兩個在共同
選擇了同一棵樹的情況下相遇---或許是他睡的太沉了以致於翻過了身從樹上跌下來,摔在她的身上。
由於彼此的癖好,使他們成了時常相偕前往樹上樹下的樹友;有時阿莫會捉一些樹上的毛毛蟲回去養,直
到牠們他化成一隻隻的彩蝶才將牠們放回天空。
阿莫也教她如何爬樹,並告訴她許多寄居在樹上小生命的故事...
漸漸的他們的聚會不再止於樹下; 溜冰、滑雪、郊遊、露營...等等,她像遺忘了整個世界一樣跟著他上山
下海,甚至一整個暑假從美國的西岸玩到東岸,縱使身旁的同學們一再告誡她阿莫曾有過多麼荒唐的情
史、交過無以計數的女朋友,她都絲毫不在意,反正她還年輕,享受青春不正是她應該做的嗎?

但...
在種種歡愉皆沉澱下來以後,彼此都覺得有些許苦悶,也開始發現兩人在個性上的差異;於是他們有了紛
爭,一而再,再而三的為一些生活上的瑣事吵的精疲力竭,直到她知道自己懷孕了.....。
阿莫堅持要她拿掉孩子,因為他不想這麼年輕就當父親,甚至還讓婚姻綁住自己!
事實上,她也明白現實環境根本不允許她留住這孩子,以及組織一個家庭。
本打算自己偷偷地去拿掉孩子,也不想告訴阿莫這事,使他感到困擾。
但,後來她仍決心告訴他,只是為了想知道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證明他是否愛她?以及保護她的責任感?
沒想到,換得的竟是他的大怒,怪自己為何不小心點?
替他惹了這麼大的麻煩!便摔門離去了...。
跌坐在地上的她,沒有流下任何一滴淚,因為這是她的選擇; 所以弄傷了自己,便連哭的資格也沒有!
只有靜靜帶著空白的思緒枯坐到天亮 ... 。
凌晨六點多,阿莫帶來了一疊鈔票甩在床上,叫她等會就去把孩子拿掉。
臨走前,他只淡淡的告訴她:「他對她已夠好了,可惜她並不是一個懂得放聰明些的女人!」
門又再度被摔上,她哭昏了過去.....。
墮胎的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在手術檯上,她失血過多,顯些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
昏迷了好些日子,當她再度睜開眼面對這無情的世界時,見到的竟然是坐在床邊打瞌睡仍緊握她手不放的
他-那個在機場裡默默為她拭淚的人。
望著他... 任淚靜靜的流淌... 直到他醒了過來...
「Im sorry.」這是她一直想對他說的一句話,縱使現在說,已經太晚了。
他沒說什麼,也不要她再說什麼,只要她好好的靜養,以後別再傷害自己了。
很快的大學四年只剩下最後半學期了,
而他也因家庭因素這學期修完了碩士文憑,決心回到日本去再申請學校繼續他的研究工作。
他曾問她是否願意和他一塊回日本?
她搖頭拒絕;只因欠他太多,不想再拖累他什麼了。
但,他仍然不肯罷手,總一次又一次地詢問,外加他的溫柔體貼,使得她原來堅決的心,開始慢慢地動
搖...。
畢業典禮那天,他帶著一束鮮紅的玫瑰來到她面前,一句話也沒說,直拉著她往廣場前的樹下跑...。
來到樹下,便爬到上面去。在樹上的他向她喊道:為了學爬樹,他學了近半年的時間才克服了自己的懼高
症;其實他也是可以浪漫的,只要肯給他機會,他也願意陪她去做她想做的事,無論上刀山、下油鍋...。

說著便鬆開一隻手往褲口袋裡掏...,沒想到,在掏的同時,身體卻失去了平衡,從樹上摔了下來。
整個後腦撞到樹下的大石頭上,玫瑰花瓣和血一樣散滿一地...。
慌忙中,她只記得大喊救命,直到自己在病床上醒了過來.....。
來到他跟前,只見他被各式儀器圍住,呼吸及心跳微弱,血壓很低..。
醫生告訴她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他已經盡力了。
她日繼夜的守著他;只要他能醒來,她願意放棄一切,隨他至天涯海角。
但,他終究還是走了,表情平靜安詳。
從事發至他離去,只不過短短六天。
她流乾了眼淚,又昏厥了好幾次,甚至意圖自殺。
這是她這一生中,第一次這樣感到心痛及無奈...。
在他家人將他骨灰帶回日本的那天,在機場,他姐姐交給了她一枚戒指及一顆小小的石頭,
這本是畢業典禮那天,他要親手交給她的!
戒指和石頭都刻有她的名字,和他未完成的夢.....。

===============================
看完以上的文章後

深深體會到幸福與快樂的不同
在生活中有很多片段是快樂的
卻無法持續太久的
甚至演變成苦澀的回憶
而很多平常不在意的人事物卻可以陪伴一生
但我們卻疏遠
往往在失去之後才能體會它的珍貴
快樂易在生命中任何一個片段間發生
幸福卻易在不經意中消逝............
看完這篇後,希望大家都快樂的把握幸福!

反論連結

「你要幸福還是快樂?」反論

by 月夜天翔

標準的瓊瑤「愛情」故事,但是很不幸的,這之中有「純愛」的存在嗎?

故事的重點完全著重于女主角的好處,故事中有著一個能夠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永遠對她好的「他」,一個能夠讓她心情波動的阿莫。
作者似乎認為女主角只要和其中一人在一起就是對對方的愛,這是這個故事最錯誤的地方。

人生尋找樂趣與幸福本來就都有危險,女主角和阿莫在一起就一相情願的認為阿莫會和他廝守到底,當她懷孕時他會「負起責任」和她結婚,這根本就是「點菜前沒有看價錢」,女主角唯一的錯處是「一廂情願」。

她對男主角「他」的態度是「愛情」嗎?傷心時永遠有人能支持自己,自己永遠是得到好處的一方,但是這是女主角對「他」的「愛」嗎?還是單純的「既得利益」?
當男主角過世後,女主角的感情是「愛」嗎?當然不是,那是「慾望失落後的自我悔恨」和看到股票暴漲但是卻差了一步沒有買是一樣的。

那這個故事中真正有合乎「愛」的部分嗎?
故事中的三個人,「阿莫」要的最少,「他」要的最多(女主角的一生),女主角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愛的真義是「沒有條件,不問結果的付出」。在這個故事中「他」對「她」的表現勉強合乎這一點。但是仍然存在著「目的」(結婚)。

一般人不瞭解「愛」是感情行為的一種,有其時間性,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永遠」(但是很能讓人永遠記住是真的),而且也會和其他感情行為混合在一起;
男女之愛通常是「愛和肉慾」,
親子之愛通常是「愛和期望」,
因此「純粹的愛」幾乎是很難單獨長久存在的,
但是反過來說光是一個顏色也無法完成流傳百世的名畫,因此許多美好的故事都是交雜著愛慾與其他各種不同的感情,而這就是人生。

阿莫給了女主角難忘且美好的回憶,雖然結局是痛苦的,但是這並不能否決美好的部分。
「他」和女主角的關係直到墮胎之前似乎沒有任何強烈的印象,但是之後「他」給予了女主角溫暖的回憶。
「人生是收集回憶的旅行」,因此,只要有回憶的存在就是幸福,在這一點上,阿莫和「他」都給予了他們的「幸福」,只要女主角不認為阿莫「欺騙」了她,她就可以擁有這段美好的回憶。

故事以男主角「他」的意外死亡,女主角的後悔結束,問題是,要是男主角沒有死的話這會變成「永遠幸福的愛情」嗎?
要是沒有結婚,「他」會繼續等「她」嗎?
結婚以後「他」和「她」會不會天天吵架?

「婚前的容忍」和「婚後的相處」是非常不一樣的兩種動物,「他」在婚前可以百般呵護「她」但是婚後呢?女主角連自己都不瞭解,她真的瞭解「他」是什麼樣的人嗎?

有沒有可能既使「他」百依百順,而女主角卻認為「他」太順服沒出息呢?
有沒有可能「他」百依百順,而女主角卻認為「他」太沒有成就呢?
有沒有可能「他」百依百順,而女主角卻認為「他」太XXXXXX呢?

女主角因為覺得自己犯了一次錯因此認為「有人照顧自己」就是幸福,當然這是個人的選擇,但是任何幸福需要依賴外界的力量(他人的呵護,物慾,他人的肯定)都是不穩定的。

想要把握幸福和快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最珍視的是什麼?」,「我願意為之付出什麼?」然後瞭解「痛苦是無可避免的」,這三點要是沒有釐清的話,那人生很容易變成一連串怨天尤人的懊惱和悔恨。

原文連結

星期三, 9月 20, 2006

成龍批台政局「宇宙的笑話」

「成龍披台政局」 原文


成龍批台政局 「宇宙的笑話」
明報2006年九月20日
反論連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20/1/49vl.html
成龍看台灣政局 宇宙笑話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6/09/20 18:30

香港藝人「成龍」,對台灣最近紅綠對決的政局也很關心,成龍在被媒體要求,評論當前的台灣政局時,成龍說,兩年前他曾經說過,319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兩年後再看,他不但不會收回這句話,而且他覺得台灣的政局,已經變成一個「宇宙的笑話」。
成龍表示,台灣現在的政治亂象,已經提升到國際關注的層面,而他也很關心台灣民眾,因為長期抗爭而影響到生活。
成龍希望這個事情早點有個解決,他說,為一兩個人把事情搞成這樣子,實在不值得。

反論
不久前的新聞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360000/newsid_5361900/5361918.stm
泰國政變軍官會晤泰國國王

坦克車在曼谷進駐政府大樓周圍
泰國政變軍隊表示:軍方領導人前往皇宮覲見泰國國王,商討建立臨時政府事宜。
政變軍隊發言人說,他信總理與他的反對者之間的衝突已經不可調和,迫使軍隊採取行動。這位發言人還說,軍隊將盡快將權力歸還給人民。

或許成龍先生認為泰國的政治比較隆重?

不瞭解民主政治的人總認為「有話好說體面要緊」,但事實上幾百萬人口以上的地方哪有可能每個人意見都一樣呢?
要是萬一在某個意見上有著無可退讓的衝突時如何調處?
民主政治容許每個人表現他們的意見,不論這個表現法可不可笑或亂不亂。

歷史上每每權力體系更替,對統治者不滿,改朝換代之時總是血濺四處,
羅馬元老院曾經被血洗過,軍隊曾經衝入英國國會開火,法國革命更是街頭人頭滾滾。

而台灣從國民黨一黨獨大崩潰至今多黨相抗,沒有軍隊,沒有謀殺。
幾十萬人的對立,彼此示威也是亂中有序,平靜無事。
這種民主政治在許多人眼中本來就是笑話本來就是亂,
但是至少我們不動用武器。
但是至少我們不用流血。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反論補記

 
這個故事中的主角是在1993年五月將小孩接過去的,而拉賓是在拉賓是1995年11月4日被刺身死,也就是說她和他的小孩不但在短短的兩年內(那還要拉賓見過他之後馬上被刺),從幾乎一無所有到能賺到足夠開餐廳的錢,而且生意好到能讓當時的總理拉賓注意到。
不是說不可能,但是也未免太神奇了一點。

原文連結
反論連結

星期一, 9月 18, 2006

『勿說混血語言』原文

反論連結

此間有一些華人在說中文時夾雜一些英文!舉個例說:「我昨天去UBC找 Doctor王,他正在打computer,過兩天他會把報告給我。」上述的話即是:「我昨天去卑詩大學找王博士,他正在打電腦,過兩天他會把報告給 我。」此種語言無以名之,姑且稱做「混血語言」!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令人啼笑皆非!要聽懂這種語言必須精通中英文才行!
在此有一家中文電台常邀請某方「有頭有臉」的人士上節目,這些先生女士也常說這種話語!
我不明白為何會有這種怪現象─推想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習慣;二是洋盤,表示他(她)有學問,神氣;三是中文水平欠佳,不知何以表達中文!
希望大家說中文就是中文,不要夾雜一些英文,令不諳英文的華人丈二金剛不知所云。

反論連結

『勿說混血語言』反論 

 
日前見報載朱君所投稿的一篇有關「勿說混血語言」心中有幾個疑點想提出來請教。
朱君似乎對於交談時混雜外語頗不以為然,但是語言混不混血很重要嗎?若血統很重要那麼朱君所提出的翻譯『我昨天去卑詩大學找王博士,他正在打電腦,過兩天他會把報告給我。』這段翻譯本身就有幾個疑點,列舉如下:

1. 卑詩大學,姑且不論UBC也可以翻譯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為何不能翻為『悲嘶大學』呢?難道音譯還有準確與否嗎?反正只會講英文的人絕不能瞭解到底 『卑詩大學』,『悲嘶大學』和UBC之間的關係。身在『佳拏大』(Canada)入鄉隨俗講「UBC」絕對比『悲師大學』來得容易瞭解吧?
2. 「打電腦」,原來如此,我『用』電腦『用』了近15年才發現原來我一直『用』錯方法。難怪我寫的程式到處都是「蟲」(bug)。下次我會記得要「用力打電 腦」,什麼?「打」也代表「敲」更引申為「用」?這..這合乎「正統」嗎?嗯,反正說「打電腦」大家也都能瞭解,約定成俗嘛,我的老古板國文老師看不慣那 也沒法子了。
3. 第三點我本人也不能確定對不對,因為這和血統有關,最早的中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當然那是因為紙和印刷術沒有現代進步,為了保留最大的書寫篇幅而所做的犧 牲。但是這就要看你所謂的『血統』有多麼正統了。語言本身是會進化的,而進化包括了「吸收」和「演化」。一個無法吸收外來文化且加以融合的語言是無法成長 的。

朱君在文章的結尾提到「希望大家說中文就是中文...」,嚴格說起來,中文的「俄羅斯」的原來的發音是來自蒙古文(金庸-鹿鼎記附 錄),「幽默」(humor)是梁實秋教授的翻譯傑作。你可能會說這一些都是中文外來語的音譯,是的,但是世界已經變了很多,由於中文本身的弱點(音韻符 號不被廣泛使用)以致音譯變的非常困難 (請試著翻譯下列各名詞:VHS,BETA,ISDN, DVDRAM)更何況有各種各類的「中國人」呢,對同一名詞廣東人和星加坡人的翻譯也絕不會一樣,那為何不乾脆用原文呢?我承認對於不懂英文的人可能會有 問題,但是有多少不懂英文的人知道VHS,BETA(beta甚至不是英文)呢?。我個人的看法是..血統並不重要,無論是對語言或是對人而言,重要的是 本質,而語言的本質是溝通意志而不是區隔國籍的工具。小子無知,胡言亂語尚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附註:有人知道「屠龍都」在哪裡嗎?音譯若不加上原文,更容易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茶王 於溫城(Vancouver) Dec-29-1997

原文連結

「永保生命的熱誠」 原文

反論連結




吳德淳
◎ 沈嘉嘉/整理

我在大學是唸社會工作系,畢業後大部分從事社會福利方面的工作,社會工作系裡有很多心理學的課程,我那時候對心理學很有興趣,所以就去日本唸心理學,拿到學位後就回來台灣教書,所以今晚要與大家分享心理學的經驗。

大學裡有很多系,請問大家知不知道心理系是在學什麼的?用兩個字來解釋?大家會覺得是學什麼的?人性?溝通?這些都不完全是,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行為。

健康、金錢與愛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假設我們還在媽媽的肚子裡面沒有被生下來,你會選擇生下來?還是不要被生下來?似乎還是有人希望不被生下來,但是你真的不能選擇要不要被生下來,在佛家裡說的是因果關係,但在心理學裡是說,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所以我們說人的第一個行為是很無奈,我們也是不得不生下來當人。

再問大家第二個問題,你想要繼續的活下去嗎?在繼續活下去的人生裡,你現在的想法是怎麼樣?你想要每天每天都活得很好?或者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了?我們不是傻瓜,我們當然知道我們的人生要過得很好,可是人生要過得很好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健康、金錢、愛,當你有了這些之後,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會很快樂、幸福,這就是成功的人生,也是今天晚上的主題。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然而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活得更好,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成功,可是你覺得你自己成功嗎?我們從小就知道身體要運動、天天早睡早起才能保持健康,可是我們都沒有做到,我們都知道怎樣才能成功、才能賺到錢,也知道要對家人、朋友好一點,可是我們都沒有去做、去行,知道的東西沒有行沒有用,所以知跟行比起來行比較重要。我們「行」一定要有動機,請問行為的動機是什麼?為名或為利,可是有時候明明知道做了這件事之後有利可圖,而且也有名,可是他還是不敢去做,為什麼?自信不夠。

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
當一個人對自己不夠自信,就不敢去行動,所以人行動的目的還包括要有自信,每個人都知道要成功,但是他覺得他好像不行,學歷及能力都不夠,他對自己自信不夠的時候,就不敢去行動,所以自信心非常重要。

人為什麼對自己沒有自信心?是怕什麼?怕失敗,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而人的能力有多大呢?如果人的能力有一百的話,人使用的能力只有百分之十,這部分心理學有做過統計,至於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從來都沒有用到,能力最強的人大概是在事業成功、傑出的人。世界上公認最聰明的愛因斯坦,他的頭腦也只使用了百分之十一,比我們多了百分之一而已,可是他卻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而這個數字激勵著我們念心理學的,怎樣開拓人的潛能?當你把潛能開發出來後,每個人的人生就會很成功,所以各位都希望是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如何開發呢?很簡單,觀念的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我有這麼多的能力?我有一百的能力,可是卻只有用十出來,只要能多用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出來,我就會變成愛因斯坦,這個工作雖然簡單,但是要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第二要培養自己的信心,方法有五種:盡量坐前座因為坐在前面常常會被老師問,如果要培養是自信心的話,就請坐在前面,而且坐前面學習效果比較好,比較容易專心。正視他人:當人家跟你談話時如果他眼睛不正視你的話會覺得無禮、不重視你、虛偽、當眾說話較敢當眾說話的人比較有自信心,躲在人後說話的人自信心通常不夠。抬頭挺胸,走路速度略快,從步伐可以知道你的自信心多少、開口大笑。當一個人嘻嘻嘻的笑,你會覺得他的信心不夠,開口大笑不但對自己比較有信心,而且也比較樂觀。

用微笑消除敵意
笑有很多好處,第一個就是消除別人對你的敵意,就像小孩子把家裡貴重的花瓶打破,媽媽氣沖沖拿著藤條要打人的時候,小孩子只要笑笑的叫一聲媽媽,媽媽也就打不下手了;而且我們常說「和氣生財」,當你笑的時候錢財就進來了,而且人笑起來的表情最可愛了,大家都喜歡看到你笑的表情,而且笑了之後氣氛整個都變好了,既然如此,那何不多笑點呢?人生如果都充滿了笑容,你的人生過得會不會很快樂?


人生要過得成功的理論,這是心理學家研究出來的簡單公式「成功=目標+方法」。

何謂「目標」?目標是很明確、清楚的東西,例如:我今年一定要賺五百萬,而非,我今年要賺很多錢。

如果不限時間要從台南市中華路到台南火車站,你會用多少種方法?根據這個目標你可以有無限多種方法,所以公式依其重要性變成:「百分百的成功=百分百的目標 +無限種方法」,因為目標是最重要的,而方法有無限多種,所以成功是需要方法,但方法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自信,你會棄而不捨的用很多種方法達成你要的目標。

何謂人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我和自己、我與大家的關係。

肯定別人也肯定自己
你有沒有想過心情不好的原因?其實是否定自己嘛。
覺得自己胖胖的,穿什麼衣服都不好看,所以心情不好,那你就肯定自己嘛,雖然我胖胖的,可是胖表示身體健康、比較有人緣嘛,肯定自己,轉換一下心情。我們天天跟家人、朋友在一起,我們要肯定自己、肯定別人,找出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也要找出別人的優點肯定別人,你對他們會覺得很喜歡,他們也會很快樂,所以人生要快樂就是要「I am OK!」、「You are OK!」。

你可以將自己的缺點逐條寫下來,但是你只要看兩遍,然後拿打火機點火燒掉,最後跟它說聲Bye Bye,然後將自己大大小小的優點寫下來,拿去護貝,可以把它貼在客廳、臥房,每當自己看到它的時候就念一次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優點心情就會更快樂。不要將「你怎麼那麼笨,怎麼都不會」之類的話掛在嘴邊,要將這些否定別人的話語轉變為「你很棒」這些肯定別人的話,一定要記得,你的家人會因為你的稱讚而進步,你如果一直罵他,他對自己沒信心之後就會不想做了,所以不要去否定別人,要肯定別人、肯定自己,這樣人生就會很快樂了。

我們也不要將肯定只用在自己的家人,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執政的政府都要給予肯定,這並不是因為黨派問題,而是今天你再怎麼生氣的罵政府,政府不但不會聽到,你還會因為太氣憤而傷到自己,可是如果你肯定政府,給政府一個機會,政府還有可能做得比現在好。
工作、學習與退休三階段

小時候我們努力念書,希望有一個好的學歷,畢業後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長大後我們努力工作,希望老了有一個較好的退休生活。其實我們在這三個人生階段所做的都是要在退休後享受人生。而當自己退休後要如何過呢?如果我們退休後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那退休後的日子真的叫做「享受人生」嗎?社會上很多人都已經退休了,請問你們覺得他們現在有每天在「享受人生」嗎?大部分的人並沒有。

其實我建議大家不要把一生分成這三個階段,而是要把每一天分成這三個階段,早上起來是「工作階段」,現在聽演講是「學習階段」,晚上回家看電視、睡覺是「退休階段」,因為你每天都在享受人生了,所以你根本就不需要退休才享受人生。

大學班上拿第一名的同學,因為家裡務農,所以生活很勤儉,大學念完後公費留學美國,花了五年就拿到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大學裡當教授,雖然他當到了教授,可是他仍然維持他勤儉的習慣,不但在課餘的時間努力演講賺錢,每天都還是搭公車上下班,而且還會為了省一段票的錢提早下車,就這樣,在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存了三千多萬的存款,這筆數字對一般的大學教授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了,可是在他四十二歲的時候因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身體,結果竟發現他得了肝癌,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可是他的人生卻還沒有開始享受。

分享爸爸的故事
當我看到他的時候,我突然覺得享受人生不需要等到退休的時候再來享受,很多人都說要等到我有錢、小孩子長大之後沒有負擔再來享受人生,可是如果你還來不及活到那一天,等你跟閻羅王報到時你會不會後悔你的人生?如果說要你今天賺了十萬塊後今天就把它花掉,你敢不敢?我想很多人都不敢,因為我現在要存錢以後才能享受人生嘛,可是如果你是抱持著享受人生的態度,其實你就敢把那筆錢花掉,因為你每天都在工作階段,所以你根本不會有退休的時候,即使現在七十歲了,你還是要學著用電腦,因為你還要靠它寫書、工作,因為這種觀念,所以你要終身學習、終身工作,抱著「一日一生」的心情享受人生,這樣人生才不會有遺憾。

跟大家分享我父親的故事。我家以前是大地主,所以我爺爺念到京都大學畢業,我爸爸也念到大學畢業,可是他畢業時剛好碰到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人征調去當兵,那時候他的官階很高,後來被俘虜,又被日本判刑後逐回台灣,剛回台灣時因為他有被判刑的紀錄,所以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到一所鄉下學校當老師,因學歷高,一路當到校長,直到他六十幾歲退休。他退休後每天都無所事事,等著老死,有一次我要到桃園上一個兩天的課程,於是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聽課,爸爸一直不願意,尤其是知道講師是自己的兒子時更是排斥,心裡覺得「你是我兒子,應該是我教你而不是你教我,而且我教了一輩子的書,你還能教我什麼?」,不過他後來還是被我跟媽媽說服,跟我一起去上課。

第二天下課後我開著車載他們回家,車子開上交流道沒多久,爸爸突然很用力地拍我肩膀,那時我跟媽媽都嚇到了,看他感動得掉下眼淚,用客家話說了:「我要活到一百歲」,爸爸在這兩天裡學到了「他要過著快樂、成功的人生」,因著這個想法,他訂立了「活到一百歲」的目標,因為他要健康的活到一百歲,所以他邀我媽媽早上一起去運動;因為要健康的活到一百歲,所以他把抽了幾十年的菸一個禮拜內戒掉;因為他要健康的活到一百歲,他連過馬路的時候都特別的小心;因為他要健康的活到一百歲,他到圖書館都改看長春這類的健康雜誌;為了要健康的活到一百歲,他想了很多方法來達成他的目標,而他的人生也因此起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他很少笑,可是從那一天之後,他變得和藹可親,常常笑嘻嘻的,而且也常常肯定別人,為什麼他會有這些轉變?因為這些是他想要健康的活到一百歲的方法。

從我的父親身上我體會到,其實人生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你要給自己最重要的目標:你想活到幾歲?而你今年幾歲?還有幾年可以活?然後大聲的說出「我要活到幾歲」、「我還有幾年可以活」、「我希望在未來的這幾年裡天天都可以活得很快樂」。
我希望大家天天都活得很快樂。

智典5則
1.人生要過得好需要三個條件:健康、金錢與愛。
2.一般人有一百的能力,卻只有用十出來,只要能多用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我們就會變成愛因斯坦。
3.成功 = 目標(百分百,且是很明確的)+ 方法(無限種)。
4.把每一天分成三個階段:早上起來是「工作階段」,聽演講是「學習階段」,晚上回家看電視、睡覺是「退休階段」。
5.要終身學習、終身工作,抱著「一日一生」的心情享受人生,這樣人生才不會有遺憾。


反論連結

「永保生命的熱誠」 反論

個人對於這篇文章所提到的三個重點有不同的意見:

原文:

>>1. 人生要過得好需要三個條件:健康、金錢 與愛。
>>2.一般人有一百的能力,卻只有用十出來, 只要能多用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我們就會變成愛因斯坦。
>>3.成功 = 目標(百分百,且是很明確的) + 方法(無限種)。



一。>> 「人生『要』過得好,『需要』三個條件 健康、金錢與愛 」

這一段敘述中包含了兩個「要」字,「要」代表慾望,一旦慾望不得滿足時大概生活無法過得好的。

假如『窮人人生過不好』,那請問,擁有多少錢財算脫離「窮」字?十萬,百萬,千萬?百億,千億?是由誰來決定這個數字呢?我相信這個數字只有自己能回答,意即「滿足即為富」,那請問「一個沒有錢的人就沒有資格滿足嗎?」
假如「病患人生過不好」,那請問,殘障病痛的人是否就與「幸福人生」絕緣了呢?

請不要忘記,所有的生物都患了一個不治的病「死亡」,我們終將會死,要是我們光恐懼「死亡」而無法享受人生,那再健康,有名利也是枉然,然而病痛之人也一樣,要是能無懼於自身的病痛而去享受親情,友情,愛情等生命中其他的好處,那病痛者仍然無法享受幸福嗎?

到底多少幸福才是「好人生」呢?
「人生」是可以被打分數用來彼此比較的遊戲嗎?人生的幸福,好與不好有標準嗎?

「幸福」是絕對主觀的,在病痛徹骨的病床邊緣也有親友的傾心關懷,在死亡瀰漫的戰區也有戰友的相對扶持,不錯那都是痛苦的地方,但「人生」本來就是如此的一個地方,唯有當事人自身覺得幸福時他才是幸福的,於他擁有多少錢,身體的狀況,社會地位和學識才智無關。

瞭解了以上這一點,我想其他都是多講的了。
但是除此之外的誤導還有許多…

二。 >>『一般人有一百的能力,卻只有用十出來, 只要能多用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我們就會變成愛因斯坦。』

一萬的百分之十是一千,一百萬的百分之十是十萬,而十萬肯定比一千多很多,既使愛因斯坦真的只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一但是卻不表示他的智商和我們相等。

能力要和自己比較,只要我們能比昨天的我進步那就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拿自己的能力去和他人甚或愛因斯坦比較那是庸人自擾。

三。>>3.成功 = 目標(百分百,且是很明確的)+ 方法(無限種)。

要是成功是建立在目標之上的話那所有的登山家若不是窮就是白癡了,因為他們可以坐直昇機上去。
一場戀愛令人心醉神迷的是過程,一場球賽令人興奮呼喝的也是過程,要不是過程,這一切人生的活動都會變得淡而無味。

也有人說成功的意義是「對自身的行為感到滿足」,而這一個定義之中沒有「目標」存在,我也很難想像一個憑作弊或賄賂而達到目標的人會覺得滿足,但是要是沒有「滿足」那「成功」有何用?。

原文連結

「福慧雙修」原文

反論連結 

原文:


>>“在遠離城市的深山裡,有師兄弟二人在修行。師兄只管修福,不求智慧,所以一直到年老死了,還是愚昧痴鈍,對於佛法了生脫死的真理,一竅不通。”

>>“師弟認為般若的妙智慧,才能指引眾生度過生死的苦海。智慧如人眼睛,沒有眼睛的人,行路一定有墬坑落塹,喪失慧命的危險。他因此疏忽福德,一心一意精勤修慧,結果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師兄逝世後數年,師弟進城去教化眾生。由於他只修慧不修福,與市民沒有緣份,時常挨餓,得不到供養。他就來到皇宮想責問國王,忽然看到國王所騎坐的大白象,身披瓔珞珠寶,叮噹作響。”

>>“師弟入定觀察,發現這隻無知的大白象,就是前世修福不修慧的師兄啊!他恍然大悟地感嘆道: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反論連結 

「福慧雙修」反論

by 月夜天翔

「大象披瓔珞」是福氣嗎?
對大象來說「瓔珞」是無用之物,更是累贅,被豢養在宮中想來也不得自由(當然高不高興只有大象自己知道),大象的福份何在?

假設「羅漢空托缽」是可以接受的比喻,那羅漢是有智慧的但是沒有福份(無緣可化),這個比喻對於「修慧不修福」合用,但是「大象披瓔珞」的比喻就有點不合了。。
要是說有一個白痴被照顧的好好的,每天高高興興的,那「修福不修慧」的敘述大概就合適了,但是如此一來,修慧何用?:)

感覺上這個比喻滿世俗的,因為提出這個「喻」的人很明顯的把瓔珞加身當作福氣,但這是物慾而不是福吧?
「瓔珞」也對應於「名利」,「他人的景仰,羨慕」,但是這真的是福氣嗎?
從這一點再繼續深究下去的話馬上就會出現「福」的定義問題。究竟什麼是福澤?

一個人子孫滿堂,旁人都會說「你好福氣啊」,但是這是「他人的羨慕」,這是福氣嗎?難道小孩成群沒有其相對的痛苦嗎?那這是「福澤」嗎?。
一個人升官發財,往往會覺得高興,但是這是「物慾」還是「福澤」?官位越大,錢財越多「物慾」就越強,這是福澤嗎?
一個人所乘的飛機失事,除了他以外自己的親人通通死亡,這是「福澤」嗎?

我個人認為,都是,也都不是。
子女成群有其幸福也有其痛苦,懂得去體會之中的幸福之人才是有福澤的人。
升官發財,懂得去享受但卻不執於享受的才是有福澤的人。
僥倖免於死亡,雖然難過,但是懂得重新拾回人生,不讓痛苦吞沒自己才是有福澤的人。

因此,
子女成群不是「福澤」,懂得體會其中好處的才是「福澤」。
升官發財不是「福澤」,懂得不執於「物慾」的才是「福澤」。
免於死難不是「福澤」,懂得接受痛苦,繼續人生的才是福澤。
若這些說法為真,則「羅漢空托缽」也沒有「不修福」的問題了,因為要是羅漢「慧」夠的話,他自然不會介意缽中是否無一物。

有別於「漸悟」,禪宗講求「頓悟」,一個人可能思考一個問題一年,但是「覺悟」卻只是一剎那,而在沒有覺悟之前無論他思考的如何辛苦他仍然是懷疑猶豫而沒有覺悟。

「羅漢」要是無法瞭解缽中「無一物」和「有物」都沒有差別(一休大師往往幫人打工以換取食物)而都是緣法,為此而心有所動的話那就沒有「慧」的存在。因此這個「羅漢」是「修慧未成」而不是「修慧不修福」。
也就是說「慧」的獲得(頓悟)方才是「福」的開始。

而「福澤」應該可以解釋為「心安喜樂的心境」。
因此,「福」必須是「自主」的,不能依賴外在的力量,因為若一個人的「福」必須藉助於他人或社會的評價則會陷入「道德」「流行」「接受」的困境,而遠離心安喜樂。

原文連結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原文

反論連結


原文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兒生下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兒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裏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 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反論連結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反論

by 月夜天翔

雖然我沒有和以色列人來往的經驗,但是我有猶太人的朋友,依照他的說法,以色列人士非常的「種族優勢」,可能和猶太經義所說的「上帝的選民」有關,因此他們非常注重血統,深怕血緣被「污染」。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位女子不能在以色列活下去,只不過可能遭到非常的歧視,而一般人在遭到歧視之後理論上很難還喜歡這個地方的文化。

第二點,她在以色列賣春捲給以色列人吃,但是據我瞭解,以色列人對於吃的忌諱非常多,有關豬的不吃,有殼無鱗的海產也不吃,有些比較傳統的猶太人甚至連羊肉都必須是經過宗教屠宰儀式的羊肉才能吃(因此若有選擇,猶太人只會從猶太人的屠夫買羊肉。)。因此我很難想像她可以在一年內賣春捲給猶太人賺到足夠的前將三個小孩接過去。

「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這一段我也有很大的疑問,因為據我所知,以色列的中小學教材相對的僵硬(rigid)和偏見(bias)。
事實上這個問題經常被提起(既使在美國境內的校園也發生學生因為有不同意見被認為偏袒巴勒斯坦人而被猶太裔老師abuse的紀錄)
你可以想像在以色列境內的教學會是怎麼樣的情形?那還是講究自由研究的大學,更不用談小學了。

以上是直接和猶太人有關的部分,其他至於和自己的小孩算帳,我真的很難想像,要是親子關係不好的話豈不是火上添油?而問題是,經常處在同一個屋簷下,難免有磨差,這種作法基本上是認為小孩的價值觀一定會和自己一致才敢這個作法,很不幸的,我可以保證不論一個人的關係和小孩有多好,小孩永遠會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觀的。

最後,「孩子,我相當一個富豪的媽媽…」,期望,慾念充乎其間,那要是小孩天生有障礙,或運氣不好,那時候家庭幸福怎麼辦?

不是我多疑,而是網路的好處就是資訊多,但是壞處是假資訊更多,因此我養成了處處懷疑的個性,當然有可能都是我自己的瞎疑心,若有謬誤還請多多包涵。

後記:
我和大獸(兒子)談起了這個故事,大獸的直接反應是「不可能」,我好笑的問他為什麼如此武斷,他的回答是「因為校長本身必須為學生的安全負責,因此不可能任意讓他人來販賣食物。」
原來大獸曾經和朋友在學校外面賣波霸奶茶,雖然是在校長的職權範圍之外,但是校長還是「建議」大獸和他的朋友停止他們的小小營業。

現在仔細回想起來,假如以色列人是如此的精打細算,有可能讓一個外來人私自在學校裡面販賣食物嗎?

以色列 2006 年五月 平均月薪是 7,333 Shekels.
依照原文的說法「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既使是30 shekels也不過是30*30=900,算1000shekels 好了,在任何國家要以當地平均薪水的1/7(調整後)來養活一家四口恐怕是非常非常之困難,加上語言不通,我很難相信這是真的故事。

參考資料:
Israel Studies: One Solution to Classroom Bias http://www.jewishbroadcasting.tv/wjd/september05/freedman.html
Israel Economy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rael#Economy
原文連結